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許多年輕人遭遇“初老危機”,脫發、失眠、超重或肥胖、皮膚健康問題、流行性感冒、內分泌失調等身體危機不斷涌現。大家紛紛加入“養生大軍”,與中老年人一起將保健、按摩、運動、醫藥等健康相關消費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在通宵熬夜、暴飲暴食的同時,又保溫杯泡枸杞。
但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并非簡單的進補。
中醫有著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從古時起便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氣候上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季節變化影響著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四季均與固定的臟腑相關,如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所以在保養時多注意這些地方。
一晝夜中,白晝陽氣在外,可抵御外邪、衛護身體的衛氣行于體表,故白晝人體防御疾病的能力較強,睡眠總不如夜間安穩深沉。入夜陰氣主事,夜間工作,也總不如白晝效率高,夜半則衛氣由表入里,體表防衛能力減弱,故夜間若不加以留心,較易為病邪侵害。
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著適當,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總原則。
養生還需要有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中醫上講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于陽;凡是向下的、往里的、發冷的、都屬于陰。
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于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像有的人腎陰虛,就是體內腎臟陰液過少,表現出相對的火旺,也就是容易出現上火的癥狀。例如口干舌燥,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且其病位雖然在腎,卻常常涉及肺、心、肝等臟腑。
這時就要及時治療,調整陰陽、補偏救弊,可以服用仲景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藥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與山萸肉、山藥三藥相配,滋養肝脾腎。澤瀉、牡丹皮、茯苓,滲濕濁,清虛熱。是治療腎陰虛的經典名方。
最后要注重整體,身心合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平時要常常運動,活動筋骨,保證血脈流通,不要久坐、久站。必要時可以選擇按摩、刮痧等中醫療法疏通經絡,消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
保持平和的心態,少發脾氣,減少損耗精神的頻率。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提高人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同時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俗語說“三分治七分養”,大家還是要通過正確的飲食起居和作息規律來維持內在的自給自足,在必要時尋求醫生的幫助,不要諱疾忌醫,也不要亂吃補藥,對癥下藥,適當調理才是長道。
文章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