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節氣。在河南鄭州東區張仲景心怡館,由河南都市頻道與仲景宛西制藥共同舉辦的“冬至養生餃餃”主題活動,設置有包餃子、品仲景養生湯,餃子文化典故科普、感冒高發期間養生話題互動,給快遞小哥等城市保供人員送餃子等環節,為北方冬至節氣增添了一縷煦日暖陽。
近年來,節氣養生已深得人心。冬至北方有吃餃子的民間習俗,據說是源于中華醫圣張仲景。
相傳張仲景從長沙辭官歸鄉回到南陽,看到鄉親們在冬天缺衣少食,耳朵、鼻子、手腳都凍傷了。張仲景心念鄉鄰,在冬至這天搭棚舍藥,他用溫補的藥材加上羊肉煮熟切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狀,再與藥湯同煮后分發給鄉鄰服用,稱之為“袪寒嬌耳湯“。鄉鄰吃了嬌耳湯,凍瘡就一天天好起來了。
后來這種耳朵狀的食物就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餃子,北方老百姓都在冬至這天吃餃子以示紀念張仲景,民間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有管“的諺語,在南陽醫圣祠內還懸有“餃子始祖”的匾牌,可見,冬至養生文化與中醫藥息息相關,且深入百姓生活、源遠流長。
除了袪寒嬌耳湯,醫圣張仲景的藥方中有不少都具有藥食同源的特點。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北京金方書院院長,《醫圣》電視劇中醫指導老師傅延齡認為,仲景有不少的藥方都是既能治療疾病,又能補益人體的氣血和營養。中醫所說的營養主要是補氣血、補津液、補陰陽。比如當歸生姜羊肉湯,就是由當歸、生姜、羊肉三種材料做成的,能補益人體的氣血能散寒,你說它是一個藥方也對,說它是一道養生湯肴更適合。再如甘麥大棗湯,由甘草、小麥、大棗三味材料組成,有養心安神的功效,熬成湯、煮成茶又何嘗不是美食?
聞風來活動現場打卡的網紅達人,對于河南老鄉張仲景創制國民美食餃子都很自豪,但對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典故也深感遺憾,感嘆河南做為文化大省,缺的不是文化珍寶,缺的是發現珍寶、挖掘宣傳珍寶啊。他們還被養生湯深深驚艷了。
六味地黃烏雞湯、逍遙排骨湯、歸脾三黃雞湯、十全大補湯食材安全,溶滋補與營養于一體,美味營養又能滋補養生。從精神狀態、氣血、情緒、睡眠等容易出現亞健康癥狀的方面,將年輕人養生需求與傳統中醫藥有機結合,他們說,想不到中藥還可以這樣用,實為日常飲食養生常備。
他們還現場咨詢河南中醫藥大學龍旭陽教授,養生湯是不是只適合在冬至服用,家里年輕人和老人能否一起用等等,看來湯是真得人心。
活動播出還引起行業人士的關注,食族人食品通過微博表達一起開發聯名款食品的創意想法。微博“冬至養生餃餃者”話題熱度從冬至當天到圣誕節,創下了超過5000萬+的曝光量,近9000次的討論量,冬至、養生、餃子、張仲景成為熱詞。
文化是品牌的根和魂,如何讓文化活起來,讓文化入局市場、提升品牌競爭,“冬至養生餃餃者”這種微創意的主題傳播,也許可以給到一些啟示。
仲景宛西制藥以仲景品牌文化為核心,深耕傳統經典名方,專注滋養補益類。仲景牌六味地黃丸、歸脾丸、左歸丸、右歸丸等,都是市場同品類的銷量佼佼者。但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經典名方的價值,而不是跟風涌潮都是保溫杯與枸杞,或者詩維斯這些。年輕人應該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傳統經典名方歷史悠久,基本都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應用,安全性好,尤其以滋補類、婦科類名方,適應范圍廣,具有治療和調理多重功效,用尋常食材配制成湯,符合仲景袪寒嬌耳湯、當歸生姜羊肉湯這種藥食同源的藥方性質特點;符合企業創新弘揚張仲景品牌文化的發展方向;更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因為疫情放開后,每個人面對病毒拼的都是自己的抵抗力、內在的正氣。我們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汲取到的,不只是精神層面的自信,還有物質層面確實可以保養健康的營養。
借力冬至節氣養生,以餃子典故為引,利用仲景藥方養生湯的性質做為理論支撐,為六味地黃丸等經典名方開辟日常生活中的新用法、新場景。用戶親歷現場參與制作、品嘗,跟專家咨詢、互動等,獲得了更多健康養生的新選擇,不啻是用仲景文化煲出了一鍋營養豐富、口味鮮香的冬日滋補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