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嘉興府志》記載:
“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
“冬至大似年”,民間崇尚冬至進補。
冬天的幸福似乎都和食物相連,一盤冒著熱氣的餃子,一碗熱乎的湯面,都是恰到好處的冬日溫暖。
再過兩天,又到冬至?!岸?,終也,萬物收藏也”,“至”有極致的意思。冬至是一個深陷隆冬的節令,一個被古人稱作“亞歲”的節日,一個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
人們常說“冬至如大年,人間小團圓!”在冬至這天能吃上一盤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絕對是治愈寒冬的一劑良方。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那么問題來了: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又是為了紀念誰呢?
其實和一位名醫有關,他就是醫圣張仲景。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因此,冬至吃餃子,不僅是傳統節氣的飲食習俗和中醫藥食療養生在人們生活中的深刻體現,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對其發明者——醫圣張仲景的緬懷與紀念。
為什么是“祛寒嬌耳湯”?
中藥劑型那么多,丸散膏丹酒露湯錠……為什么張仲景會選擇“祛寒嬌耳湯”這種湯劑呢?
事實上,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不少方子都是湯劑,比如廣為人知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湯劑是最古老的劑型,起源于商湯時期,由伊尹創造,并總結寫成《湯液經》,湯劑至今仍是臨床中應用最廣泛的劑型之一。
湯劑組方靈活,可隨證加減,制備工藝簡單,患者可自行煎煮,具有吸收快、起效快等特點,治療急癥及亟需蕩滌病邪或扶持正氣的病癥尤為適合。
又到冬至,喝現代版“嬌耳湯”
做冬至養生餃餃者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養好體質,功夫全在平時。
醫圣張仲景1800多年前發明祛寒嬌耳湯,1800多年后的今天,仲景宛西制藥也給您推薦幾道現代版“嬌耳湯”,餃子+養生湯,美味又健康!
吃餃子,喝靚湯
冬至進補,身體倍棒
提高免疫,健康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