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薄坝晁?時節,春回大地,天氣變暖,萬物開始萌動,春暖花開的感覺越來越明顯。
初春乍暖還寒,很容易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那么雨水節氣養生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雨水節氣養生
春捂要恰到好處
雨水期間要注意“倒春寒”現象。雨水之后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偏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內臟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過早減去外衣,應多捂一段時間,以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條件。
對于年老體弱者,春季不宜用冷水
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若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很容易侵入關節,加之沒有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在頭上就容易出現疼痛等癥狀。
另外,在春季時期,濕冷猶存,洗頭后應該及時用吹風機吹干。否則,水濕留于發際再變涼,很容易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
暖濕天氣注意脾胃氣滯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同時,降雨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易困擾脾胃。所以,要注意對脾胃的養護,健脾利濕。
先平時喝水盡量喝溫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現所謂的上火癥狀,不宜輕易飲用涼茶,以免導致虛火更甚。
另外,注意食物清潔與保鮮,避免出現腹瀉等問題。這時候不可以盲目進補,避免助陽外泄,肝木生發太過,克傷脾土,同時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膩脾胃,肝郁脾虛,脾失健運,造成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助長濕滯,導致一系列的脾胃問題。
飲食以平性為宜
雨水時節氣候轉暖,但又風多物燥,常常會出現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因此應該適當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水分。
食物以平性為宜?!暗勾汉比菀资谷藘扰K郁熱,因此不宜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郁熱使人“貪涼”,過于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癥狀。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慎吃辣椒、白酒等食物。
這個節氣期間飲食的基本原則還是谷類食物為主,食物多樣。
能量的來源以谷類為主,形式可以是米飯、饅頭,同時注意變換花樣,如南方的米線、米粉、北方的面條、大餅等;
注意經常吃些粗雜糧,除了做成玉米面、高粱面窩頭等,每天可以通過粥的形式來增加粗雜糧的攝入;
做粥時,加些薯類如地瓜、山藥等,可做成地瓜雜糧粥、山藥米粥、蓮子粥、紅棗粥等。肉食適量吃,油炸等油膩的食物不吃或少吃。